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服饰专家黄能馥 以画笔“寄抒情怀”

https://www.huajia.cc  2013.08.22 14:27  来源:义乌商报 发表评论(0)

  黄能馥先生是继沈从文之后国内最权威的服饰文化专家,今年刚好90虚岁。不久前,他将《黄能馥绘画六十二年》赠寄给我,又特地提前打来电话,提醒注意接收。话筒那头传过来的家乡话,温润清脆,中气十足,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甚至都不会认为通话者是位“老人”。

  黄先生出生于义乌稠城,1956年起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直至1988年退休。他与妻子陈娟娟一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服饰文化,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根据以物证史的学术理念,先后完成了“中国装饰纹样七千年”、“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中华服饰七千年”三大课题的研究,把这一领域的历史上推了两千年。2008年10月,黄能馥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09年4月,由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推选为“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

  10年前,妻子病故,年已八旬的黄能馥渐渐淡出服饰文化研究,拿起画笔作画,“寄抒情怀”,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与深情,转化为宣纸上一幅幅温暖和融的国画佳作。

  沈从文、张仃,两位感恩了一辈子的老师

  沈从文是他的学术领路人、又是“媒人”,黄能馥一辈子都对“沈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张仃是他绘画上最亲切的导师,多年来张老师在政治和艺术上都给了黄能馥悉心的关爱与指点。

  黄能馥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次年调入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任教期间,他开创了该校的丝绸织花设计、织花工艺制作、中国染织纹样史等课程,并担任染织专业研究生导师,同时从事中国服装史及中国丝绸史的研究。

  这期间,在中国历史博物院工作的著名作家、文物专家沈从文经常带着助手陈娟娟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授课,正好由黄能馥负责接待。而沈从文深知小黄的为人,因为他是黄能馥在中央美术学院当研究生时攻读“中国丝绸史”的导师。在沈从文的撮合下,1959年,黄能馥与陈娟娟结为夫妻。

  沈从文对两位年轻人很是赏识,经常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做研究工作,一旦得到新出土的织绣文物照片,便立刻叫他们一起去欣赏。在沈老的精心指导下,小夫妻的学术研究之路走得很顺畅。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文革”开始了。红卫兵把黄能馥夫妇搜集、绘制的大量古代文物纹样当成“四旧”拿去毁掉,黄能馥也进了“牛棚”。祸不单行,妻子陈娟娟又不幸患上癌症。

  面对重重困苦,年轻的黄能馥一时间万念俱灰,觉得搞学术研究太苦了,产生了弃研从画的念头。黄能馥想,凭着自己的绘画水平,挣钱养家会更轻松。后来,沈从文从陈娟娟口中得知黄能馥要打退堂鼓的想法后,急着要黄能馥到他住处去谈谈。此时,沈老患黄斑出血,血压很高,心情很不好。黄能馥一进门,看见沈老躺在床上,过了好半天,沈老才用低沉的声音说道:“听说你不想干了?!”黄能馥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沈老叫黄能馥坐在床旁,两人沉默了10多分钟,沈老才说了一句:“眼光要看得远一些!”黄能馥含泪回答:“我知道了!”

  从此,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没有放弃服饰研究!

  说起张仃,黄能馥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50年前。

  大学时黄能馥学的专业是“染织美术设计”和“染织服装美术史研究”,也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绘画功底。但让他一辈子念念不忘的,还是1962年与张仃的云南之行。1962年初,时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的张仃先生带领他和另两位年轻教师一起,赴云南写生。张仃当年正值壮年,创作涉及广泛,善于驾驭多种绘画形式。特别是他以焦墨创作的作品,倚重传统笔法,吸取民间艺术养分,笔力遒劲,画面空灵,风格朴拙,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风格。

  这次写生,师生四人在云南画了整整三个月。昆明、西双版纳、丽江、下关、大理等地,都让他们流连忘返。黄能馥等几位年轻人的收获,就是零距离观摩了艺术大家的创作实践,同时也得到了张仃手把手的指导与点拨。黄能馥说,这趟云南写生,相当于自己的“回炉学习”,学生时代所学的美术理论,似乎突然之间都融会贯通了。

  80岁之后,绘画从“副业”转为“主业”

  由于专业所限,黄能馥并没有多少精力能够花费在绘画上。在他与妻子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之途中,画山水、花鸟作品,只能是偶一为之。他的绘画能力,也只能为学术研究服务。

  那时,黄能馥经常要带学生去博物馆收集古代服饰的相关材料。每一次,黄能馥总是自备一条小凳子,每每发现新的服饰纹样,他就以极快的速度,用铅笔画下草图,晚上回住处,再用钢笔进行整理。不知不觉间,这种手绘的纹样图,黄能馥夫妇竟然积累了几千张。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旅游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到黄能馥家做客,见到一叠叠的“纹样图”,感动之余马上提出要将它们出版。1995年,黄能馥夫妇主编的《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大典》正式出版。黄能馥说,这可以算是绘画这门“副业”带给他们夫妻的一份礼物。

  真正可以拿起笔来,随心所欲地画自己想画的内容时,妻子陈娟娟已经走了,黄老也已是耄耋之年了。

  《黄能馥绘画六十二年》中收录的,是黄能馥从大学时代至2012年(刚好62年)的国画作品。细赏之后,发觉主要题材有二:1990年之前的,多是井冈山、毛主席故居、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表现祖国风光的山水画,它们记录了黄能馥夫妇为服饰研究走过的山山水水。近20年的作品,多为花鸟,报晓的公鸡、展翅的雄鹰、斗艳的孔雀、嬉戏的猕猴,都在黄能馥的画笔下活灵活现起来。

  尤让人感动感慨的,是黄能馥许多近些年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为彩墨画,色调淡雅温暖,构图和谐宁静,内容祥和温馨。你看,《绣球花蝶》一幅,画面上的绣球花粉嫩粉嫩的,几只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温暖的感觉;《鸡冠花》一幅,花儿盛开,热烈而不张扬,旁边两只觅食的小鸟,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百合花》一幅,一束百合静置于花瓶,花儿多数纯白,少半淡黄,一只孤单的蝶儿绕花而飞,画面温暖之中似乎又隐含着淡淡的忧伤。这些作品大多是妻子走后创作的,他对妻子的深情与缅怀,通过手中的画笔,像清澈的林间小溪一样静静地流淌着,于无声处寄托着丰厚的情感与思念。

  妻子走后,黄能馥几乎都是一个人生活,因为身体较好,他极少去“打扰”子女。他把最大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绘画之中。黄老笑谈,80岁之后,绘画终于从“副业”转为了“主业”。

  这些年迷上绘画的原因,黄老说过两句话,一句说这是妻子病故之后自己作画以寄抒情怀,另一句说自己作画旨在自娱,更求美化环境,净化心灵。至于自己作品的风格,他这样说,近年画坛中涌现出来的年轻画家,注重写生的越来越少,用抽象手法的越来越多,“我是农民的儿子,作画希望普通百姓看懂,所以坚持用写生风格作画”。

  黄老是位一辈子研究学问的人,他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谦和而真实,质朴而准确。


  】【关闭
 


  • 相关画家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