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淄博画廊风景这边独好!

——驳 “青州及山东书画市场断崖崩盘”说
https://www.huajia.cc  2015.01.10 23:00  来源:山东艺术收藏 发表评论(0)
`

    前段日子,《上海证券报》记者陈晓红来山东青州写了一篇《山东青州艺术品市场大调查》发表,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其采访有点片面性,缺乏对画廊业和青州及山东艺术市场的深入调查研究,写出来的观点和论断有点偏激、武断,带有强烈的悲观色彩,仿佛预言了“世界末日”一样,无疑给青州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伤害了许多青州艺术品从业者的感情,加之被 “唯恐天下不乱”的好事者篡改标题,从网络到微信,互相转发,于是有了“青州及山东书画市场断崖崩盘”一说,给许多艺术品从业者、收藏者造成了恐慌心理。

    笔者也看了陈记者那篇文章,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也相信她写的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实和现象,比如青州银行系统推出的“三户联保”政策,尽管开始初衷是好的,能把大家捆绑在一起扭成一股绳,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青州画廊之所以这些年做得这么大规模这么令全国刮目相看,与当地政府和金融政策的支持不无关系,民间不是有这样的俗语吗“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于是有了青州人在书画市场上所谓的“胆儿肥”和大手笔的魄力。但“三户联保”确实存在不小的弊端和风险,作用是相互的,有多大的正能量就有多大的负能量,就像连环锁和一条绳上的蚂蚱一样,互相牵绊制约,其中一户出了问题其他两户都跟着连带失信,这种问题大家是知道的。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钱的问题上不出事儿。

    至于青州市场萧条、画廊不景气而产能过剩、逐渐关门歇业的问题,我也有所了解,因为我经常去青州临朐等地,两个月前甘肃朋友来山东要到青州考察我也陪着去了,那时候宋城里的画廊虽然关着门的多,但至少还是经营着的。而两个月之后我在宋城逛了逛,确实发现很多画廊搬走了,当然不知道搬哪里去了,确实房子是空着的,当然那些大画廊还是稳坐钓鱼台的。我猜想不开的那些画廊也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反腐政策打压,生意不好做;礼品市场不景气,顾客稀少;市场上房子租金和画家的画价都还在涨价……这些都可能是其中的原因。尤其是专门贷款以画廊为主业的群体以及一些小画廊,可能是最先撑不住“好汉不吃眼前亏”溜之大吉的群体。
其实,在淄博的各大文化市场上,也存在这种现象,这说明不仅仅是青州存在,受大环境的影响,虽然我没做调查,但综合多方面消息,山东及全国各地的艺术市场都出现了这种“萧条”景象,这说明这种萧条现象是很正常的,不是某一个地方的专利。而淄博的情况我更清楚,也有很多画廊人去楼空了,一看今年形势不妙赶紧撤了,这部分画廊有些是新手画廊,也有开了多少年但仍没弄明白怎么经营的糊涂画廊,总而言之,就是缺乏实力,也缺乏眼力。

    而那些有实力和眼力的画廊都能生存下来,坚持下来,一是因为他们底子厚,好东西多,家大业大,资金充足,市场的风吹草动影响不了他们的基础;二是他们的画廊仅仅是他们事业“一大摊子”中的一项产业,也可以说画廊是他们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可以说画廊是他们附庸风雅闹着玩的一个小项目,所以说这个群体没有把画廊当做主业,只是副业,他们的事业是多元化的,有搞房地产的,有搞企业的,家底厚,三年不开张都能撑住!要不然为何在这个寒冬季节,淄博的艺术市场仍然很火热呢?你看荣宝斋、淄博文化艺术城、大红门美术馆、天承书画城等等,画展接连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台,还有一些私人美术馆、企业美术馆以及会馆会所正在陆续的涌现出来,哪里感觉到冷清了?

    有人说这是虚火!可是有些地方哪怕连一点虚火也没有。这说明淄博人不仅有实力,而且有眼光,他们正在根据市场形势需求,悄然地在转型现代经营模式,荣宝斋大厦上面进驻升级的一些个人艺术会馆和美术馆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以前那种在市场上租房开画廊店铺的地摊式、公开式、透明式、守株待兔甚至是争抢一个顾客的方式,已经转入了地下隐秘式,交易更加私密安全,服务升级成VIP,更加周到,因此说现在的画廊不应该再叫“画廊”, 画廊不只是卖画,应该变身为“艺术机构’,强调自己的中介、服务功能。如果把画廊经营成为艺术品卖场,那么它肯定是不行的。画廊要不断培育自己的艺术家。画廊与服装店不同,它应该赚的是“画家的未来”,而不是仅看重作品转手后的中间差价。画廊也应该为藏家量身定做,针对不同藏家推荐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艺术品鉴会、新媒体传播、艺术沙龙等形式的艺术作品定向营销方式正逐渐被淄博某些走在前面的艺术机构和画廊所认可。让藏家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艺术理念,使藏家对作品的内涵与收藏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画家、藏家、画廊”“三户联保”的“感情信托”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自己所属的客户群,并加以日常感情维护使之稳固可靠。而且还能日益提高企业藏家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使之从以前的盲目逐利投资为目的,逐渐过渡到理性的收藏热爱,如此便能扩大可持续发展。在这其中,关键是服务和经营要更加注重诚信成为许多画廊转型者的共识,只有诚信才能维护长久的客户并产生新的客户,那些以往不讲诚信,卖假画,靠忽悠人,靠宰客,既杀生又杀熟而得一时之利的画廊只能路越走越窄,并逐渐走进死胡同,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市场的调整期萧条现象其实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生存下来的画廊不仅仅是实力雄厚,通过不断的完善服务,改变经营策略,梳理思路,也会使自己更加强大,凡是生存下来的品牌老店也必定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画廊企业生命力的核心所在。一个跟着市场跑,人云亦云、毫无个性,经营方向混乱,主次不分的画廊顶多算是个画贩子。收藏不能太贪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梦想一夜暴富,不能抱着赌博心理,要抱着随遇而安和玩玩的心态,抱着附庸风雅的闲情逸致,抱着理性冷静的审慎态度,抱着喜欢钻研的学习劲头,只有这样符合收藏的终极原则,才能在大风大浪来临之时,不至于牵一毫而动全发,有足够抵抗风险的能力。淄博的画廊正由作坊模式、个人交易模式向现代艺术品市场、现代经营体系转型,各类全新的画廊经营模式,让淄博的画廊成为推动本土艺术活跃发展的重要力量。

    市场冷淡真的并不可怕!任何市场都有周期性,有冷就有热,有春天就有冬天。书画市场和其他经济市场同样都是市场,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同理,在书画市场上,有倒闭的画廊,没有倒闭的画廊业!市场冷清的时候,有些人可能是灰心抱怨,而对有些人来说正是淘宝捡漏囤货的好时机,这就是人与人的差别,眼光的不同,思维视野的不同。穷则变,变则通。只有更多地开拓新的思路、拓展视野、积极转型,艺术品市场才能有序、健康地走出“调整期”、“瓶颈期”,以更灵活的方式继续发展。山东是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书画传统历史悠久,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加大投入,随着收藏群体的不断壮大和对精品概念认知的提高,我相信山东的书画市场不仅不会崩盘,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焕发出新的强劲的生命力!

    这次事件系无良的标题党们为赚取眼球,曲解了陈晓红记者的报道本意,篡改题目,混淆视听。我以为陈记者本意是提醒广大艺术品从业者规避风险的意识,而不是来山东搅浑水、砸场子,煽风点火,故意搞破坏。如若那样,山东人再善良实在,估计也会让这样的人“有来无回”。因此责任不能归咎于陈记者,而在那些以讹传讹的网络和微信黑客们,所以微信就是微微信一点,不可全信。所以我也很讨厌有些人不容我同意,擅自转载修改增删我的文章!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