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60岁的美术史学科,11岁的美术史学年会

https://www.huajia.cc  2017.11.27 15:11  来源:雅昌艺术网 发表评论(0)

  2017年11月25日-26日,“美术史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创立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1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办。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海内外美术史界数百位资深专家和青年才俊,相聚北京,共襄盛举。

  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史系于195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60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科从筚路蓝缕中起步,到枝繁叶茂地发展,今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美术史和人文科学研究重镇。60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的风雨历程,也是美术史在中国发展、完善、拓展与深化的一个缩影。

  历史地看,“美术史在中国”既是西方美术史学科四个多世纪以来学科经验的横向移植和引进,更是几千年来中国古典文化血脉的赓续和回响。在全球化的今天,“美术史在中国”的含义,更应该侧重于从中国出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新眼光和新方法。与此同时,200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此后由各高校轮流主办的高校美术史年会,也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同样走到了需要回顾与展望的当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军主持发言

  还在2006年的时候,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尹吉男作为召集人,筹建了美术史年会,当时约请了几个重要美院的史论系主任。这几位有鲁迅美术学院的杨振国、南京艺术学院的常宁生、中国美院的张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陈平、川美的倪志云、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清华美院的杭间、中央美院已经故去的邹跃进、北京大学的白巍、西安美院的赵农。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李军说,“才刚刚11岁,简直就像一个孩童一样活蹦乱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以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美术史作为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中国,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标志着伟大的中国古典美术史传统诞生。在西方,美术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550年,那一年,佛罗伦萨的瓦萨里出版了他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也有学者公认为作为学科的美术史实际上不是从16世纪开始的,而是从18世纪中期才开始,以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作为重要标志。)

  另一个意义上,美术史在中国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作为一门现代的人文学科,它在中国大学里的正式建制只能追溯到1957年。那一年,在美术史的前辈和先贤王逊、金维诺先生等的努力之下,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史系诞生在中央美术学院。

  从1957年到2017年,美术史系和美术史学在中国正好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甲子之年。但在历史的场合中,它还很年轻,就像正在发生着的艺术和历史一样年轻,像年轻人一样年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

  作为文革前的首批本科毕业生,文革后的首批毕业研究生,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授薛永年在美术史学年会开幕式上回溯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一路走来的坎坷和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曾在历史的浮沉中有两次重大的沉寂。第一次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导致美术史新停办,学生星散,分别转校转系。第二次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导致停课闹革命,师生饱受冲击,治学也受到了以论代史如法斗争美术史指令的波及,偏离了学术轨道。

  此后,文革后至世纪之交是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成熟的阶段,承前启后,有所开拓,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新世纪之初以来,也就是人文学院成立和高校美术史年会开办以绛,是美术史学科阔步前进和扩展延伸的时期,引领学科,影响日增。

  “十年前开始的首届年会以‘问题与方法对二十世纪美术史论的研究的反思’开始,回顾以往,这一届这是‘美术史在中国’,面向未来。美术史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专业系已经60岁了,六十而耳顺,学术不分新旧中外,记得巫鸿先生提出过一个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他说‘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人类美术史做出什么最独特,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我想不妨转换成中国美术史研究如何在融入国际学术的同时,以中国特色为全球化跨文化的美术和美术史研究提供独特的经验和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讨的。”薛永年说到。

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和硕士班的两次校友,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为本届美术史学年会带来第一个主题演讲:“全球视野中的美术史研究—变动的格局与未来展望”。这也是巫鸿参加的第一次年会。

  历史研究者总在书写两种历史,一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过去的历史,另外一个是我们身在其中的史学史。巫鸿说此次的美术史学年会尤其明显的立足在这两个历史的交界点上。

  “首先,为什么要在全球视野里来讨论中国美术史研究?我觉得理由非常清楚简单,就是作为学科的中国美术史,从它开始创立就已经是全球性的。刚才薛先生已经提到在美术史学科成立以前,中国人做过很多独立研究,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书画史籍,但这种研究和现在的意义并不相同。这是先现代的学术和现代学科的分野,在世界很多文化传统中都存在。即使在美术史学科的发源地欧洲也是如此。”巫鸿说到。

  巫鸿提到,西方在19世纪起建立了全球性的美术收藏,进而刺激了学术上的兴趣,一些研究东方艺术的西方学者开始出现。但在初期,研究并没有对本身美术史学科的问题,没有对它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前提造成值得一书的影响。虽然他们开始研究东方艺术、非西方艺术,但这种研究对美术史原来的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对非西方艺术的分析很少去反思欧美美术史的观念和标准,对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评价往往停留在一种比较宽泛的比较之上,对非西方艺术传统的看法多有简单化、本质化和非历史化的倾向。

  而美术史的全球化过程同时在欧洲之外的地方发生。这些地区和国家中,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文化古国,原来也拥有丰富的艺术史写作,但此次接受了西方启蒙主义观念和民族国家模式,开始发展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构架。在这个过程里,欧洲的艺术史书写提供了一种主导性的普世的现代模式,包括艺术形式的分类和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历史叙事的方式。这个过程不仅是西方和非西方两个大板块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了地区内部和其他方向上的互动和影响。比如,日本和前苏联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也属于全球化的过程,是在第二层次上发生的。

  在巫鸿看来,美术史的早期全球化造成了西方中心的状态,这不但是非西方国家美术史家深有所感的问题,也是在西方工作的美术史家越来越关心的一个问题。作为解决方式,西方大学的美术史系在过去一些年中不断增加了非西方美术的教学领域和教员位置,展览出版和研究基金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我感到这些调整和扩展是绝对必要的,也在争取鼓励这些事情,要容纳更多的非西方的教学和研究。但同时我也认为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想象欧美大学中研究非西方艺术的专家和研究西方艺术的专家在数量上完全等同,就像我们无法想象中国大学中研究外国美术史的教职与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教职数量等同。出于明显的原因,每个国家自然专注于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院校也有各自的专长。我所考虑的不是这种表现上的数量上的平衡,而是如何达到更深的学理上和史学观念上的平等。在我看来这是美术史全球化在第二个和更高级阶段中的任务,也就是21世纪的任务,达到这种观念上和学理上的平等。”巫鸿说到。

  巫鸿还提到,目前不少美术史学家已经认为在全球语境中的平等的史学观念成为可以争取的理想。一些人认为实现这个理想的方式是要撰写新型的大部头的全球美术史。通过扫除文化偏见、反思和扬弃西方传统观念,打造不分地域、不分界的新的美术史叙事。

  “有几部书,大卫桑莫斯的《多元真知空间》托马斯考夫曼的《通向艺术地理学》,这些书都尝试跳出西方的观念写全球美术史。但是,正如亚西阿尔斯纳不久前在北京的讲话中提出,他认为这种做法仍然难以跳出以普世性思考艺术史的框架,欧洲中心的惯性思维仍不可避免的隐藏在这种计划之中。我对此有同感,但认为这类著作还是代表了一种积极性的实验性的努力,它们的重要性不在于是不是马上就能提供一个新的世界的全球的模式,大家都可以用。而是在于这种努力开拓出不断扩大的讨论空间。”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巫鸿所向往的状态是在全球美术史的语境中去实现对地域艺术传统的进一步研究和提炼。“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向世界去解说中国艺术,但这种解说不是去做国际的普及或者扫盲工作。理想的机制是一方面持续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工作,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其他领域美术史家的对话渠道,进行深度的学术交流。通过不同地区的个案研究,对美术史的基本概念进行反思。所以,我在此处设想的不是要提出一个个人化的全球美术理论体系,更不是以中国中心的格局代替欧美中心的格局,而是建立一种学术交流和学术生产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逐渐促成美术史中的多元性的全球视野。”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

  作为美术史学年会的召集人,尹吉男教授带来的主题演讲是“中国美术的历史观察—兼谈宏观与微观的紧张关系”。尹吉男用了详细的PPT例证抛出的是“三段论”。在他看来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贵族、中小地主和平民这样的结构,在整个历史序列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贵族到了近唐达到高峰,不仅有政治权力,同时具有文学的绝对权力,具有了书法的绝对权力,具有了绘画的绝对权力。知识的掌权有几个重要条件。首先是五代十国对于旧贵族的重创,导致旧贵族的没落。第二个条件是科举,科举不再是个方式,而是个制度。我修正过历史学家的方法,他们总是说隋唐开始科举制度。我说如果隋唐有科举制度,到底产生多少官僚,有不同的统计。有的统计说科举制度产生了十分之一的官僚,还有一种统计说产生了30%左右的官僚。不管用哪种方法来统计,都说明科举在隋唐并不是主流方式,它是补充方式。到了北宋才真正变成了主流方式。因为北宋正好倒过来,90%的官僚产生于科举,真正的科举时代到来了。第三个条件是印刷术,贵族时代是手抄本的时代,到了中小地主时代就是雕版印刷时代,解决了教学的问题。这些条件都非常重要。当然,还有文人的自我价值观的建立,建立新的审美家体系。到了北宋晚期,一系列的关于书法的理论、绘画的理论,中小地主从价值观到方法论,全面掌权。反过来讲,贵族时代的重要特征,一是血统传承。二是宗教跟贵族的高度关系。三是武学和他们的密切关系,文武兼修的双重身份。他们通过手抄本有效控制了文化。这个问题到了雕版印刷就彻底解决,不再成为重要的障碍。而唐宋变革论是一个说法,这个变革是从晚唐开始,真正的完成是在被。于是,雕版印刷的功效就使得中小地主有机会接触书法大师的书法,很多边远地区的小地主也能看到,不再是在贵族间流传这些真迹墨迹。但是,复制图象还有一定困难,特别是美术图象有一定难度,到了晚明才真正解决色彩的问题。”

  “我想通过王镇墓提出问题,它涉及到对同期文本的解读,对疑似同期和后期文本的解读。由此带出我想讲的三段论。新编的《中国美术史》应该是在这样的理念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写成的。”尹吉男说到。

  小结:巫鸿与尹吉男两位学者的讲演从各自的角度为本届美术史学年会做了一个开头。多年以来坚持的美术史学年会,在各个课题上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由于研究者的论文和论题有待集结发表和出版,本文无法一一展开。

  借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本届美术史学年会上提到的几点传承创新作为小结。范迪安提到,新时期的美术史学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体现大学文化传承的功能。美术史学科创立以来已经形成了将文献典籍研究与考古新发现和艺术遗产相结合的突出特色。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将文献史料考证、美术考古、书画鉴定、博物馆、美术馆藏品等资源不断纳入美术史研究领域,从而形成视角丰富多元、辐射范围更广的研究格局。

  “在今天的形势下,单一的理论范式已经难以很好的回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势必更加丰富。因此,在时间、空间关系上,建立起具有相互交融的方法论研究和探寻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整体化与零碎化、一体化与相对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复杂而又活跃的学术环境,美术史学科更要注重综合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方法论意识,包括加强科学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的运用,使之保有新的活力。”

  【附本届大会会议议程 】

  11月25日

  上午议程

 

  开幕式及主题演讲  主持人:李军(中央美术学院) 

  巫鸿(芝加哥大学) 主题演讲一:《全球视野中的美术史研究:变动的格局与未来的展望》 

  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主题演讲二

 

  下午议程

  第一组 早期中国美术史和美术考古

  主持人:赵农(西安美术学院) 

  评议人:李星明(复旦大学)、贺西林(中央美术学院) 

  主旨报告:汪悦进(哈佛大学)《无文献的图像学:认知艺术史初探》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早期失蜡法的纠葛:接受与整合》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北朝单体佛像与背屏佛像功用蠡测——以青州地区考古发现的石造像为例》

  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胡风南渐:中古长江中游地区的外来艺术》

  赵献超(北京大学)《天宫楼阁艺术源流探析》

 

  第二组 世界美术史

  主持人:宋玉成(鲁迅美术学院)

  评议人:张坚(中国美术学院)、张敢(清华大学) 

  主旨报告一:刘晋晋(中央美术学院)《歪鼻斜眼的西方艺术史——从伦勃朗油画到图像融合》

  主旨报告二:Luca Zordan(圣彼得堡国家经济大学)Interactions of Art and Economy: from Patronage to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毛秋月(浙江大学)《西方艺术史写作的宏大与精微—以李格尔的〈视觉艺术的历史法则〉为例》

  冯晗(北京大学)《从土地到风景:十八世纪末英国湖区的文化建构》

  高明(北京大学)《瓦萨里〈大艺术家传〉的术语研究:理论、材料与方法——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术语研究的第二大传统:词典编纂和术语索引》

  赵炎(中央美术学院)《走向当代的风景——技术时代风景艺术的美学与表征转向》

 

  11月26日 

  上午议程

  第三组  跨文化的美术史

  主持人:邵亮(天津美术学院) 

  评议人: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乌力吉(内蒙古师范大学) 

  主旨报告:穆宏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亚西域:波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发展史的转折点》

  郭亮(上海大学)《透视观与帝国肖像——欧洲测绘术影响下的明清风景》

  王云(中央美术学院)《试论麦积山第 78 窟造像风格中的西方元素》

  焦占煜(四川工商学院)《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伊斯兰插图艺术与中国绘画的互动(二)——以“Khamsa”和“ Shāh-‐nāma ”为例》

  郑伊看(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来者是谁?——13、14 世纪欧洲艺术中的蒙古人形象》

  

  第四组 美术理论与方法论

  主持人:黄厚明(浙江大学) 

  评议人: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沈伟(湖北美术学院) 

  主旨报告:邹建林(四川美术学院)从“媒介场”看现代主义绘画的史前史

  谢波(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富春山居图〉的特殊性——艺术之外的诠释之必要性》

  文韬(中央美术学院)《觚与“不觚”:在经解、谱录与实物中求解》

  李竹(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的语义问题》

  刘渟(四川师范大学)《20 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观的层级体系论》

  

  下午议程 会议及闭幕式

  第五组 后期中国美术史

  主持人: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 

  评议人:倪志云(四川美术学院)、张长虹(上海大学) 

  主旨报告:李凇(北京大学)《“达”与“穷”—对宋代〈听琴图〉的柔观看与聆听》

  余辉(故宫博物院)《古画非创作遗痕在鉴定中的作用》

  李铀(香港城市大学)《吴有灵壤可度难——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考论》

  赵晶(浙江大学)《丝路瑞兽:周全〈狮子图〉研究》

  郭文忠(新疆大学)《从满文档案和美术史资料看清朝与哈萨克诸部关系史——以〈哈萨克贡马图〉源流为中心》

 

  第六组 二十世纪美术史组

  主持人:黄宗贤(四川大学) 

  评议人: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李超(上海大学) 

  主旨报告:胡素馨(Sarah E. Fraser,海德堡大学)《当代水墨艺术

  的表演性》

  唐宏峰(北京师范大学)《Uncanny,或者“故鬼重来”——近代中国的镜像图像与视错觉》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古长城外:朝向“新”的目光》

  杨肖(中国艺术研究院)《“职贡图”的现代回响与变异庞薰琹<贵州山民图>的跨文化、跨学科、跨媒介属性及其多个观看视角》

  王子琪(台湾艺术大学)《荣宝斋作为艺术中介在民初艺术社会制序时期的角色研究》

  闭幕式 主持人: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 

  《王逊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发布会

  会议总结与展望(5 分钟)  

 

  【会议期间相关学术活动】

  11月24日

  10:30-12:00 学术讲座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胡素馨(Sarah E. Fraser, 海德堡大学)《19 世纪的中国摄影与欧洲中国风的起源》

  Genres on Nineteenth Century Photography of China and the Origins of

  European Chinoiseries

  18:30-21:10 青年学者沙龙第一场(7 人) 主持人:郑弌、王瑀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 14 号楼 A306 

  梁丽君(浙江农林大学)《良渚文化反山王陵 M12 的王冠复原》

  祁姿妤(复旦大学)《多宝佛是谁?——有关文本、图像跨文化传播的讨论》

  郑弌(中央美术学院)《道成舍利:重读隋文帝奉安佛舍利事件》

  赵汗青(中央美术学院)《升仙太子碑考》

  吕作用(江西师范大学)《〈法仪兄弟八十人等造像记〉碑拓与民初文人的赏碑风尚》

  许伟东(湖北美术学院)《从赵壹到郑振铎—关于书法取消主义的梳理与批判》

  杨冰莹(天津美术学院)《动作的革命——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与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新古典主义绘画》

  

  11月25日

  19:30-21:30 国际学者专题报告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百桥明穗(原神户大学)《日本佛教绘画的主体性——对于印度、中国佛教绘画的接受和改变》

  Anupa Pande(印度国家博物馆)《布施度与菩萨性:反思早期印度、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佛教艺术的案例》Dana Paramita and Bod Y.S.Alone(尼赫鲁大学)《文本与图像:理解佛教再现理论的方法》Text and Image: Ways of Understanding Buddhist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11月26日

  19:30-21:30 青年学者沙龙第二场(7人)主持人:于帆、刘晋晋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 14 号楼 A306 

  Sadiq Javer ( 中 央 美 术 学 院 ) Art within Architecture : Calligraph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sque

  秦晓磊(中央美术学院)《沈周〈庐墓图〉研究——兼论茔域山水画的形成与使用》

  刘筱(江苏省国画院)《政治主题集体创作与赞助人视角——以江苏省国画院“大跃进”时期的合作画为例》

  蒋岳红(中央美术学院)《木兰从军”的摩登叙事一种—试以〈申报〉(1919——1939)有关“木兰从军”视觉场域的建构为例》

  魏祥奇(中国美术馆)《弃民与遗民:王悦之的艺术》

  高远(清华大学)《戏剧舞台效果与文艺复兴绘画边框的跨媒介互动》

  张敏(华侨大学)《从光学到艺术——论 Perspectiva 一词的含义转变》


  】【关闭
 


  • 相关画家 

  • 相关美术馆 
美术馆: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