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画批评状况及其得失https://www.huajia.cc 2009.05.31 10:36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0)
近现代中国画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对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家而言,他们面临的不但有已然头绪万千的“古今”问题,而且包括亘古未遇的“中西”问题,不但要解决纯粹的艺术问题,还要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
近现代中国画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这缘于此一时代的中国社会处在史无前例的变革过程中。对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家而言,他们面临的不但有已然头绪万千的“古今”问题,而且包括亘古未遇的“中西”问题,不但要解决纯粹的艺术问题,还要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因而也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局面。虽难免挂一漏万,本文仍不揣浅陋,欲对近现代中国画概况与其相关的批评,作抛砖引玉的探讨。 二十世纪社会结构的巨变,造就了艺术风格的多元与价值判断的不同角度 近现代中国画的众说纷纭,体现在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画家的同一作品,每每会产生南辕北辙的评价,甚至广为人所接受的一些“定论”,似也有待于时间的涤洗。凡此种种,皆不可不归因于研究者所持的不同角度与情感。 二十世纪社会结构的巨变,造就了艺术风格的多元与价值判断的不同角度,比如,从普通画家,尤其是受西画熏陶的画家的角度出发,自明清成为主流的文人画之疏离造型、执迷于笔墨,颇为之诟病,如徐悲鸿 ![]() ![]() ![]() ![]() ![]() ![]() ![]() ![]() ![]() ![]() ![]() ![]() ![]() ![]() ![]() ![]() ![]() ![]() ![]()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分类仍嫌粗略。由于社会的巨变,严格意义上的文人画家在二十世纪初已渐消失,本文所谓文人画家更多只是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形式,而大多不具备文人身份,即使如齐白石 ![]() ![]() 二十世纪既是文人画传统日益衰退的历史,也是西方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速度涌入中国的时代,以徐悲鸿 ![]() ![]() ![]() ![]() ![]() ![]() ![]() ![]() ![]() ![]() ![]() ![]() ![]() ![]() ![]() ![]() ![]() ![]() ![]() 任一种艺术主张与风格,一旦成为正宗与标准,成为众人追随的榜样,必然会引发审美疲劳或者味觉抗议。艺术中的正宗与标准,因而也几乎成了制造“审美疲劳”的“原罪”:吴道子 ![]() ![]() 从艺术家个性、气质角度出发,喜好“咸”或“甜”,认为舍此皆是魔障,并无问题,但在艺术批评与史学研究中,若将对“咸”的爱好与情感作为批判“甜”的前提,不免导致盲人摸象。从画外意、书法性的文人画角度深鄙画家画,从造型、功力等画家画角度痛批文人画,从融合西洋画角度指责国画缺乏“创新”,从国画传统角度指责融合西画者离经叛道……对画家来说天经地义,也促成了不同艺术流派争锋的多彩局面,但同时却造成了对于同一的艺术现象,产生南辕北辙的认识。 二十世纪艺术的丰富内涵,还表现在对不同艺术功能的理解上 二十世纪艺术的丰富内涵,不但表现在不同观念的碰撞,还表现在风起云涌的社会与政治思潮的影响,这充分集中到对不同艺术功能的理解上。 关于艺术功能,黑格尔概括其有“服务于崇高的目的”与“服务于闲散的心情”的不同,康德也区分出“崇高(伦理)美”与“纯粹(感觉)美”的不同审美,这后来伸发为“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的不同追求。古代中国人对艺术功能的理解,同样也有主“成教化、助人伦”(张彦远)与主“畅神”(宗炳)的不同,而即使是推崇“成教化、助人伦”的张彦远,同样也承认艺术有“若不为无益之事,安能悦有涯之生”的功能。事实上,“成教化、助人伦”与“畅神”差别,与前述黑格尔的理论基本同一。中国绘画史上主“成教化、助人伦”的,主要体现为晋唐时辉煌一时的政教人物画,而主“畅神”的,则体现为随文人画发展而日益走强的山水与花鸟画。在今天,随着社会平民化、民主化进程,艺术不但有服务于伦理政治与个性表现、心性修养的不同功能,还呈现出大众化与精英化以及主流与非主流的差别。 “服务于崇高目的”与“服务于闲散心情”的不同艺术追求,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中叶的中国艺坛体现得十分充分,那是一个追求民族解放的苦难而伟大的时代,也召唤着艺术家积极参与时政,如青年时代的林风眠 ![]() ![]() ![]() ![]() 今天,我们不应表面化、简单化地看问题。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追求的固然是淡泊与超脱,但究其实质,还包括了面对强权时消极对抗的不合作精神。所谓“至人无情”,绝非真的寡薄,即使追求超脱的文人画,不也有“喜写兰,怒写竹”的传统?需要说明的是,“为艺术而艺术”,主要是指艺术家在象牙塔中不问世事地追求纯粹艺术,这与传统艺术中所说的“畅神”并不同一,而即使是象牙塔中的艺术,同样也未必全然不表现作者的情感与道德观念。事实上,表现不表现现实,并非衡量艺术家道德水准的唯一标准,更非衡量其艺术水准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对林风眠 ![]() ![]() ![]() ![]() 然而战火年代的严酷现实也许未必需要过于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到了艺术界“政治挂帅”的年代,对“为人生的艺术”的理解一度被上升到了甚为偏颇的层面,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传统因此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尴尬。当时美术界“左”派代表人物江丰就曾提出:中国画不能作大画,不能反映现实,没有世界性,必然淘汰!其时美术界还爆发过大规模讨论,有人认为表现闲情逸致的山水画、花鸟画,应予取消。
|